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新加坡的公積金

尋日在信報看了一篇很有趣的新聞
題目是"香港強積金與鄰邦之比較-----蘇偉文、岑麗瑚"

南韓人民的僱主僱員各交4.5%做年金(annuity) ,無權選擇年金基金

台灣人民的僱主才要供強積金,約6%

澳洲僱主就9% ,但澳洲人民有30萬種基金可選擇=__=

不過最吸引我注意是新加坡,
佢分為3個account
普通帳戶(用作置業、教育、中央公積金、保險同投資)
特別帳戶(退休保障同緊急支出)
醫療帳戶(同名一樣…用作醫療)

哇!聽落去咁正ge~政府咩都幫你做晒,連首期都強制幫你儲,之後我今日就搵下d資料睇下佢地每月要供幾錢
之後就搵到呢條link http://www.legco.gov.hk/yr04-05/chinese/sec/library/0405rp09c.pdf p. 47

睇完我仲驚嚇,50歲前的朋友們,你地要供20%俾政府(4,636 HKD)ceiling 係,僱主同時都要供13%(3010 HKD),每月合計33% (7,646 HKD)

原來聽落去吸引的計劃,是要付出代價架=口=。朋友們,如果香港政府同樣叫你俾20%人工佢去做投資,你願意嗎?你信得過政府的投資策略嗎?

講下你意見~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周澄。金魚。木魚?

坦白說…我都係e幾日先知有佢的存在
也許之前大是大非佢之前不懂分辨…但佢起碼肯出黎認錯,好過曾蔭權班底做錯野死口唔認將個波踢俾其它部門
老實講…我覺得d 人落左個assumption 就係佢個價值觀一定係同3年前一樣,咁樣對佢唔公平…
佢而家係博出位定係真心悔改無人知…縱使佢而家未夠資格做政客…但我諗大家應該用善意的眼光觀察佢10~20年,睇佢會變成點,唔好咁快定佢死罪,定佢係下賤,唔配走出黎,因為我覺得一個人不斷成長時,價值觀係會變,而非永恆不變…

而家大多數周圍d人俾個感覺我就係…曾做過錯事的人就不配有發言權同爭取普選,紅了眼就爆人瘡疤…個d所謂的"恩客" 自己走去夜總會夜夜尋歡又正義得去邊?有d家長更過份…要求中大開除佢學籍!曾做過夜總會公關就唔可以讀大學?咩道理?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都叫做有讀過書的人,竟然只有如此反應

今日我facebook post 的狀態: 作為一個香港人,你地係咪都應該睇返尋日個辯論講d咩呢?呢個香港你地都有份架!

本來我預左無回應,但咁岩見到有人留言本來滿心歡喜,點知有3個留言令我感到很失望,我寧願無人留言…

朋友A:
唔睇
朋友B:我認同要睇,唔睇既人「可恥」
朋友A:可恥 笑左

不論你的政治立場係邊一面,支持曾蔭權一派,泛民個邊,還是政治中立,始終係同自己將來個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話晒這個朋友都係一個大專生呀…竟然有如此答覆對政事完全不聞不問…我也很痛心…政治中立都總好過完全不問政事…

我地呢班大專生一心諗住入返大學要個學位,卻忽略了內心的修養,我地成績又唔係好過人(要不然已經一take pass 入有左三大啦),連呢d內在的東西也沒有,我覺得好似讀緊屎片…

我希望現代的父母請不要只注重學歷方面…沒有一個良好的品格修養,想佢地第日成材都幾難…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小時候父母堂告誡我們,世世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只有自己[一分耕云,一分收鑊]。但長大了,發覺了世界並非如此…真的有可能一分耕云一分收鑊嗎?

很難呢!我中學時代的經驗,即使是田徑校隊,在校內陸運會比賽上有時還輸給那些藍球隊和泳隊。自此之後,我不再相信一分耕云一分收鑊,即使我在田徑放了較其它校隊更多afford,但回報不是相對的,但如果不繼續練習,連剩下的收鑊也可能會消失,所以我有如此見解:
一分耕云不一定一分收獲,但是不耕云就一定沒有收獲。
現時香港人上班也不是這樣嗎?即使上班有多勤力,甚至進修(時間與金錢)增值自己,只是想有相對的回報(fair return),可惜事不盡人意,投入(put afford)就這麼多,升職(return) 就從來沒你份,我想大家也認同吧?特別是我們這些年青人一代,認同可能更大。

但到了大專,想法也改變了,我有次發覺付出與回報的公式同中四學熱(heat)的公式也相似的,eg.:
液態---->氣態 +轉換成為氣態的能量(latent heat)+能量流失往周圍(energy lost to the surrounding)

現實我覺得是這樣:

付出努力---->相對收獲+ 其他隱藏收獲+ 付出的努力(時間) 流失往周圍

套用例子:
1. 努力打工-->升職加人工+ 經驗,人濟關系+ 努力流失在其它地方(eg. 情緒同時間分配 得不夠好)
我們做人不能只注意眼前的回報,有時當前的努力與眼前的回報沒有成正比,可時有很多隱藏回報其實在你的身上累積了。努力的流失會隨著自身的提升(人格與經驗)慢慢改良而流失減少,令日後的收獲更多。

投資其實也一樣:
2.投資--->回報+經驗與經濟政治的見解+誤信他人分析/自己用錯方法分析/錯誤見解

其實上天也很公平,只是你看不到它給你的隱藏回報,香港人何必常帶著負面情緒,自怨艾呢?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香港福利的小小觀點

受父母的思想影響下,我也不甚喜歡香港政府。不過讀書多了一點,卻有另一些新體會關於福利方面。

我們香港人不斷要求政府改善醫療,退休福利。我們認為,此等福利嚴重不足,我們的醫療機制?每月也發生醫療事故。生果金?不提也擺。而且,我們會比較其他國家城市。我婆婆也是其中一例子,她已移民往加拿大,她常讚當地福利很好,醫療用藥又好,又有牛奶金。又有人比較日本,日本福利更好,牛奶金,小孩出身又有大堆福利。香港呢? ...... ....... .... 免費醫療,隨光顧免費醫療送上免費高出事率。............ 高死亡率豬流感疫苗!..........生果金?名符其實買了生果就所剩無機。

政治醫療資源已經非常緊湊,醫護人員,出事率高自然高,這是政府不善的地。不過,有香港人想醫療有如加拿大,日本般水平,最好和奧巴馬一樣,推行全民醫療保險啦!不過,我們政府做不到。

香港人有此request 時,請回頭望望自己交了多少稅。"喂!我夠交左好多稅啦",無錯,我們交了不少稅給政府,但相比其它城市呢?


salary tax standard rate:

香港 :15%

加拿大 : 21%

美國 : 30%

日本?聽說比美國更高

不計其他消費稅,我們相比其他地方交少了很多稅,加上港政府近來都是依靠賣地得收入,要知道香港又有多少地還可以賣呢?不夠長遠和穩定的收入,長期依賴高支出的香港醫療無法把水平與他國比較。

我們交的稅率又不算很高,還能期望這個政府又能做到什麼呢?

所以我們不能期待政府能做到什麼好表現,只能靠自己利用財務較自由的優勢為自己殺出血路。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我對富士康的一點點見解

這只是我的見解,如有意見請評論,我只希望對所有事物見解有進步。


富士康
富士康—一間台資公司屬全球500大的公司之一,其業務主要做加工同裝配電子零件,客戶群更是來頭不少,不少香港人的i-hone都係佢制造的。但係近排佢發生左一大問題,至今已有十三名員連續在工作當值時間自殺,轟動全世界。當中究竟發生什麼問題呢?
  • 管理
現時富士康的管理方式係採用了部分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即注重如何去增加output的一個管理方式,如何有效將員工的工作專門化(job specialization) 。在信報(5/25/2010) 指出,富士康的生產程序已到極度專門化的地步,一個工人每日工作10hrs,可能只係重複裝配一粒幾千次。的確,這專門化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過於沈悶:
由於前線工人不斷重複做單一步驟,令工作變得太枯燥,更有可能因而產品的質素同效率,已且影響人的心理。在蘋果日報(28/5/2010) 的報導指出,有部份內地記者潛入富士康充當員工,潛入富士康前本是” 醒目仔” ,28日後卻變成”語癌”者,者個人變得精神緊張,旁觀者感覺變了另一個人,更指出 [在廠裡,人是機器,他和工人都是這台機器上的零件。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人完全一樣了。]
過度應用極端的科學管理加上一些環境因素,令工人的情緒更不穩定。
  • 環境因素( environment)
環境因素不單指廠房的環境,更是指文化的不同。原則上,環境分為task environment 同general environment(中文我翻譯不了=_=),小弟只集中寫general environment。 這5項包括:經濟(economic force) 、科技(Technology force), 社會文化( Sociocultural force) 、人口(Demographic Force) 同法令(Political and Legal Force) 。其中三項出了問題

1. 社會文化:
台資企業最大特色,就是以半軍事化的形式作管理,下屬要絕對服從,稍有差池就被罵得狗血淋頭。在capital weekly(28/5/2010) 提及新員工入職,要進行軍訓,列隊出操,給員工灌輸紀律的重要性,要求他們律守上行下效的執行原則。些外,員工每日工作十二小時,不准說話,重複做一式一樣的工作,要找人頂班才可以上洗手間。士康有一種罵人文化,在信報(25/5/2010) 指出,台灣幹部(台幹) 對自身一強烈的優越感,瞧不起內地僱員,甚至隨意辱罵中幹下屬。更有一名員工說:有台幹因下屬犯錯,竟破口罵道[你媽媽是不是被日本人強姦生出你來的!] ,基本上,台幹不會視中國員工為人。
2. 人口:
越多人走出農村的村民離鄉別井,基本上離開的人都是年青人,在蘋果日報(28/5/2010) 指出,自殺員工都不過25歲。有人認為,一孩政策下出生、成長的新生代農民自小被過度保護、難以適應打工生活有關。加上獨生子女容易感到孤獨,在單調工作感到孤獨和看不到有任何改善的前景,當生存恐懼>死亡恐懼,他們便選擇死亡。富士康自殺的員工年齡在17~25歲之間,不過報道同時指出,富士康超過75%的員工是80後和90後,他們除了工資外,更注重精神上的需求。這些前線員工,學歷低至中專(應該中三) 高至大學畢業,本來對前途有一定期望,但工資和城市物價做成事與願違。我身為八十後,只能說年代不同,文化變化也不同,上一代也不能盡用本來的價值觀和理念套用在現代。諸如上一代認為只要努力工作,不斷儲蓄,就能置業。現代如果只靠儲蓄,根本不能置業,所以這一代除了儲蓄,更要投資。不過,我指出這論點只是不想大家對80和90後有偏見。
3. 法令:
在蘋論(28/5/2010) 指出,慘劇可能跟中國的對台政策有關。為了爭取台商,中國對台資實施過多的優惠政策,放鬆對台資的監管,加上台灣人一般對內地人反感,年輕一代更會互罵對方,何況上一代?
其他補充
虛偽的公關騷:
發生第十一自殺個案時,富士安立刻派出郭台銘向內地傳媒[解畫] ,帶傳媒巡視生產線,圖書館,還有什麼新關愛心,再者一些身穿polo恤的人說工作相當愉快,但當暗訪其他員工,就避而不談。當郭台銘在傍晚回台灣時,又有第十二宗自殺發生了。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05/26/apple-and-dell-comment-as-foxconn-ceo-shows-off-the-pool/5#comments
這網頁的第五頁有一個轉載的留言,大家不妨看看。
自殺免責協議:
聽說這條款由員工工會策劃雖然未証實真偽,但富士安也不願證實。不過這條款很不負責任,第三點描述如下:
若發生非公司責任原因導致的意外傷亡事件(含自殺、自殘) ,同意公司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本人或家屬絕不向公司提出法律/法規規定之外過當訴訴……(信報26/5/2010)
這是否有社會責任就因人而異。
競爭優勢:
為了換取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他將成本只轉嫁給前線員工,即是開OT。在信報(27/5/2010) 描述,公司制造一部I phone毛利只有2%(相反apple卻有70%),假設現時I phone的售價是$5,300,富士康每制造一部I phone就只有若$106左右的利潤。
感想
我認為,一間公司要有良好的管理,公司才會生存得長長久久。在世上沒有一個管理可能完完全全適合任何一間公司。管理模式應該隨著環境因素而改變,諸如麥當勞也會因認社會的訴求不斷提升工資和推出玉米等較健康的食品,但富士康呢?以下有一既圖簡略說影公司對各持份者(stakeholders)的利益:


一公司應該維護各持份者的權益,而該工司管理層過度注重股東的回報而忽略了其他持份者,尤其是現時過度忽略了員工的利益。管理學總不能一本天書學到老,一誠不變。這樣的管理模式明顯就是決策的錯誤,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決策錯誤有什麼後果。福記(1175) 過度擴張導致清盤,意馬轉形做3D動畫,落得被梁伯滔玩弄於股掌之中。若果富士康對他的管治理念仍依舊,恐怕富士康會慢慢沒落。
在日常方面,I-phone成為了世界的熱潮。外出銅鑼灣,身邊有不少 i-phone持有者與你刷身而過。當出現3gs時,又一群搶購潮。不久apple又會出4g i-phone,熱衷換手機or想換4g的朋友,不妨[停一停,諗一諗],究竟制作一部4g I phone要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