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我的見解,如有意見請評論,我只希望對所有事物見解有進步。
富士康
富士康—一間台資公司屬全球500大的公司之一,其業務主要做加工同裝配電子零件,客戶群更是來頭不少,不少香港人的i-hone都係佢制造的。但係近排佢發生左一大問題,至今已有十三名員連續在工作當值時間自殺,轟動全世界。當中究竟發生什麼問題呢?
現時富士康的管理方式係採用了部分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即注重如何去增加output的一個管理方式,如何有效將員工的工作專門化(job specialization) 。在信報(5/25/2010) 指出,富士康的生產程序已到極度專門化的地步,一個工人每日工作10hrs,可能只係重複裝配一粒幾千次。的確,這專門化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過於沈悶:由於前線工人不斷重複做單一步驟,令工作變得太枯燥,更有可能因而產品的質素同效率,已且影響人的心理。在蘋果日報(28/5/2010) 的報導指出,有部份內地記者潛入富士康充當員工,潛入富士康前本是” 醒目仔” ,28日後卻變成”語癌”者,者個人變得精神緊張,旁觀者感覺變了另一個人,更指出 [在廠裡,人是機器,他和工人都是這台機器上的零件。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人完全一樣了。]
過度應用極端的科學管理加上一些環境因素,令工人的情緒更不穩定。
環境因素不單指廠房的環境,更是指文化的不同。原則上,環境分為task environment 同general environment(中文我翻譯不了=_=),小弟只集中寫general environment。 這5項包括:經濟(economic force) 、科技(Technology force), 社會文化( Sociocultural force) 、人口(Demographic Force) 同法令(Political and Legal Force) 。其中三項出了問題
1. 社會文化: 台資企業最大特色,就是以半軍事化的形式作管理,下屬要絕對服從,稍有差池就被罵得狗血淋頭。在capital weekly(28/5/2010) 提及新員工入職,要進行軍訓,列隊出操,給員工灌輸紀律的重要性,要求他們律守上行下效的執行原則。些外,員工每日工作十二小時,不准說話,重複做一式一樣的工作,要找人頂班才可以上洗手間。士康有一種罵人文化,在信報(25/5/2010) 指出,台灣幹部(台幹) 對自身一強烈的優越感,瞧不起內地僱員,甚至隨意辱罵中幹下屬。更有一名員工說:有台幹因下屬犯錯,竟破口罵道
[你媽媽是不是被日本人強姦生出你來的!] ,基本上,台幹不會視中國員工為人。
2. 人口: 越多人走出農村的村民離鄉別井,基本上離開的人都是年青人,在蘋果日報(28/5/2010) 指出,自殺員工都不過25歲。有人認為,一孩政策下出生、成長的新生代農民自小被過度保護、難以適應打工生活有關。加上獨生子女容易感到孤獨,在單調工作感到孤獨和看不到有任何改善的前景,當生存恐懼>死亡恐懼,他們便選擇死亡。富士康自殺的員工年齡在17~25歲之間,不過報道同時指出,富士康超過75%的員工是80後和90後,他們除了工資外,更注重精神上的需求。這些前線員工,學歷低至中專(應該中三) 高至大學畢業,本來對前途有一定期望,但工資和城市物價做成事與願違。我身為八十後,只能說年代不同,文化變化也不同,上一代也不能盡用本來的價值觀和理念套用在現代。諸如上一代認為只要努力工作,不斷儲蓄,就能置業。現代如果只靠儲蓄,根本不能置業,所以這一代除了儲蓄,更要投資。不過,我指出這論點只是不想大家對80和90後有偏見。
3. 法令:在蘋論(28/5/2010) 指出,慘劇可能跟中國的對台政策有關。為了爭取台商,中國對台資實施過多的優惠政策,放鬆對台資的監管,加上台灣人一般對內地人反感,年輕一代更會互罵對方,何況上一代?
其他補充 虛偽的公關騷:
發生第十一自殺個案時,富士安立刻派出郭台銘向內地傳媒[解畫] ,帶傳媒巡視生產線,圖書館,還有什麼新關愛心,再者一些身穿polo恤的人說工作相當愉快,但當暗訪其他員工,就避而不談。當郭台銘在傍晚回台灣時,又有第十二宗自殺發生了。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05/26/apple-and-dell-comment-as-foxconn-ceo-shows-off-the-pool/5#comments這網頁的第五頁有一個轉載的留言,大家不妨看看。
自殺免責協議:聽說這條款由員工工會策劃雖然未証實真偽,但富士安也不願證實。不過這條款很不負責任,第三點描述如下:
若發生非公司責任原因導致的意外傷亡事件(含自殺、自殘) ,同意公司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本人或家屬絕不向公司提出法律/法規規定之外過當訴訴……(信報26/5/2010)
這是否有社會責任就因人而異。
競爭優勢:為了換取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他將成本只轉嫁給前線員工,即是開OT。在信報(27/5/2010) 描述,公司制造一部I phone毛利只有2%(相反apple卻有70%),假設現時I phone的售價是$5,300,富士康每制造一部I phone就只有若$106左右的利潤。
感想
我認為,一間公司要有良好的管理,公司才會生存得長長久久。在世上沒有一個管理可能完完全全適合任何一間公司。管理模式應該隨著環境因素而改變,諸如麥當勞也會因認社會的訴求不斷提升工資和推出玉米等較健康的食品,但富士康呢?以下有一既圖簡略說影公司對各持份者(stakeholders)的利益:

一公司應該維護各持份者的權益,而該工司管理層過度注重股東的回報而忽略了其他持份者,尤其是現時過度忽略了員工的利益。管理學總不能一本天書學到老,一誠不變。這樣的管理模式明顯就是決策的錯誤,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決策錯誤有什麼後果。福記(1175) 過度擴張導致清盤,意馬轉形做3D動畫,落得被梁伯滔玩弄於股掌之中。若果富士康對他的管治理念仍依舊,恐怕富士康會慢慢沒落。
在日常方面,I-phone成為了世界的熱潮。外出銅鑼灣,身邊有不少 i-phone持有者與你刷身而過。當出現3gs時,又一群搶購潮。不久apple又會出4g i-phone,熱衷換手機or想換4g的朋友,不妨[停一停,諗一諗],究竟制作一部4g I phone要死多少人?